開放政府,不只是形式,更是精神。

撰寫背景

雨蒼:大家好,最近一堆關於g0v的文章,好像都比較少談到精神的部份。所以我想撰寫一篇文章去投稿,想徵詢大家的意見,歡迎大家一起修改,我會把貢獻者放上致謝名單。

6/9早上9點以後定稿,預計投稿報導者,感謝大家!

文章已截稿!感謝大家!

報導者已刊出: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open-government

:star: 本文採 CC-BY 4.0 釋出,主筆為雨蒼,感謝 g0v 參與者 dirty、nchlid、claudia chu提供諮詢意見,原文共筆在此

以下正文

最近在零時政府 g0v 舉辦的 summit 2016後,有許多媒體紛紛以公民科技為題,報導 g0v 零時政府這幾年來的貢獻,以及參與者的熱情。

然而,零時政府之所以是零時政府,並不只是公民科技「用什麼技術做了什麼」,或是做出了哪些酷炫的網頁;大家所看到的成果或網站,只是公民科技的末端結果與呈現,事實上,所有參與者共同協作的精神,才是維繫零時政府更重要的樞紐。

如果有機會參與 g0v 的黑客松,就會驚訝於這有別傳統組織的「非組織」。在 g0v 的黑客松場上,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花5分鐘時間上台述說,招兵買馬;只要點子夠吸引人,就會有人一起參與討論、接著各自開工去撰寫程式完成工作;如果一次做不完,大家會在網路上相約,透過網路以遠端協作的方式繼續完成各自的部分。

當然,g0v 的黑客松都是沒有營利的專案,因此有時候如果有工作在身上,就很難擠出時間;若沒有成就感吸引人,很多人也是會做不下去而「棄坑」(放棄貢獻 g0v 的專案)。換句話說,在 g0v 裡面,就是各個不同的點子在競逐工程師,如果點子夠好、話題夠熱,很快就有許多人一起協作;但如果話題不夠吸引人,就得靠發起人自己慢慢學習、自己緩慢的填坑,否則就只能放棄了。

有人可能會問,假日好端端地在家休息就好,為什麼要虛擲難得的假日,花上一整天,跑到外頭去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完成自己份外的工作?這問題的答案,就是開放參與的協作精神,也是零時政府的核心價值。從自由軟體運動中許多熱血工程師身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事實上,g0v 一開始的形式的確很像自由軟體運動,只是對象從自由軟體改為開放政府,參與的人從工程師擴大為積極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

自由軟體運動希望藉著開放原始碼,讓更多人在使用軟體的時候,一方面可以藉著原始碼了解程式運作,甚至自己動手修改出屬於自己的程式。當然,這個過程可能要花費時間去看懂軟體,或需要去理解如何撰寫程式;不過,由於原始碼是開放取得,因此也可以藉著學習別人的撰寫方式來強化自己的技術。如果學習了閱讀、修改程式碼的能力,就可以自由建立軟體分支(被稱為 fork),修改成自己的版本,並開放給其他人使用;別人也能自由取用這些成果,修改成他們要的版本。如果原始開發者覺得這樣的修改不錯,也可以將別人修改後的版本合併(merge)回原始的版本。

在這個過程中,藉由開放與再利用,軟體工程師可以從別人的成果上修改出自己的成果,並幫助別人使用。這讓許多人可以不用重頭打造輪子,從既有的成果上自由的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因此,對許多軟體工程師來說,把自己的軟體採開放原始碼釋出,甚至還有一份不計較利弊得失的豁達,或是「成事不必在我」的胸襟。只要別人更有能力,歡迎他站在我的肩膀上,做出更棒的軟體。

藉著許多人的貢獻,自由軟體社群作出了許多很棒的程式,如編譯 C,語言程式碼的 gcc、編輯器 vimemacs,瀏覽器 firefox,甚至是 Linux 作業系統的核心。也有人專注在把這些工具組合成可用的 GNU/Linux,比如眾多的發行版本,如 Red Hat、Ubuntu 等等。

在《自由軟體的定義》一文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Free softwar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you should think of “free” as in “free speech”, not as in “free beer”.」也就是說,自由軟體運動追求的並非免費的軟體,而是所有軟體設計師都應該要對軟體擁有自由的話語權,如同言論自由一樣,可以隨自己的喜好修改出自己喜歡的軟體。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工程師藉著貢獻,一方面實踐他的在程式語言上面的技術,另一方面若程式得到社群的認同,也能取得來自社群的讚賞與認同,進而獲得成就感。當然,這些貢獻也被人看在眼裡,許多做出巨大貢獻的工程師,甚至會被聘到企業中貢獻他們的長才。

由於只要有網路可以存取到原始碼,就能一起參與開發;為了讓來自八方的工程師可以一起開發,自由軟體社群也研發了許多協作的工具。比如線上聊天室、郵件群組,或是版本管理系統。藉由使用這些工具,可以讓遠距離的工程師一同參與討論。參與者的話語權並不取決於他的身分地位,而是他對軟體貢獻的多寡。

不過,要進入自由軟體的世界,仍然有門檻。參與者得了解軟體如何撰寫,並做出貢獻,才能擁有話語權。在這個過程中,得努力去尋找文件、閱讀文件,並自己嘗試撰寫。結果,這成了一個頗高的進入門檻。

這個門檻在台灣當然也存在,不過藉著舉辦超過10年的 COSCUP,許多愛好自由軟體的同好可以和新手交流,幫助新手儘快上手;這些愛好自由軟體的同好也能一起探討最新的技術。這樣的軟體文化底蘊,最終成為了養成 g0v 的土壤。在 g0v 中,藉著共筆協作、自主參與,這股力量開始透過自由軟體「fork」的精神,嘗試抓下政府的網站,重新再製一個 g0v 的網站,落實「拆政府,原地重建」的精神。

最近很夯的「民主審議」也是一樣,其實審議技術只是表面,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如何「坐下來好好開個會」、「好好聆聽別人的聲音」、「互相整理出共識與不認同之處」等等。審議專家呂家華在 g0v 的演講就提到,許多政府或民間單位找她來做審議,但很多只是在做表面的會議形式;但這其實只是「表」,更重要的是要在會議一開始就找到受影響的的各方的意見一起互相協調,找出彼此都能認同的開會方式,甚至一起參與會議的籌劃。一起面對歧見、一起互相溝通,開放參與,並公開透明所有過程,一起擬定議程與議題,其實才是「裡」,才是真正的精髓。

若政府充分理解自由軟體開放的精神--也就是言論自由,那麼政府的開放就不該是政策執行後才開放資料,或是政策擬定完才召開公聽會,而是在政策擬定的先期就充分揭露與釋出資料,邀請有興趣的公民一同參與擬定政策。政府未來將舉辦的國是會議若是理解這套價值,就會在擬定會議框架之前,廣泛徵詢民間的意見,讓他們一同參與議程與議題的設定,而不是在框架大致底定後,才來諮詢社群「開放透明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政府應當放下家父長,權威式的想像,也要放棄引入民意為己用的算計,一起思考如何經營一個欣欣向榮、歡迎公民自主參與政府政策擬定的環境。這,才是新時代應該期待的新政治。

開放,不只是口號,也不是技術,而是更深層的協作精神,既是路見不平自己動手的自主精神,也是彼此尊重,不分身分,彼此尊重、溝通,並凝聚共識的言論自由。

----

本文採 CC-BY 4.0 釋出,主筆為雨蒼,感謝 g0v 參與者 dirty 提供諮詢意見。